题记:事实上,每届政府工作报告里,金融体制改革都是重点阐述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不例外。李克强总理在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第一次提出要“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大篇幅强调“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金融体制改革如春风化雨,“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早已达成共识。在新一轮中国改革浪潮中,金融营销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金融体制犹苍龙受缚
改革信号似春风化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在经济领域内,金融改革落差最大。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所有要素配制中,绝大多数要素都基本实现了市场配制,但是唯独金融这个要素中的要素,还是政府配制。金融价格、金融规模和金融产品主要都是由政府制定,由于这三方面主要是行政管理,实际上导致了金融改革存在一系列的困境与问题。
打通经济运行中物流、信息、人力等脉络的资本流,本因像苍龙在天,行云流水的,现在却受缚卧地,受囚于佛门禁地,不仅戒律众多,每欲腾云必受主持念经责罚,动弹不得,到头来佛心未入,魔性却尽显。而院内院外金融恶俗又屡屡结缘:院内香火暗入私囊却整治乏力、监管效微;院外香客冒名化缘不续香火却另设香炉坐收利息,与院内合流截断了香火,监管失控,裹挟不住时四处崩坛。
事实上,每届政府工作报告里,金融体制改革都是重点阐述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不例外。在既定的利率市场化的报告行文惯例下,李克强总理在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第一次提出要“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大篇幅强调“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也在报告中粉墨登场。
无论庙堂还是江湖四野,金融体制改革、释放资本的正能量,如春风化雨,“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早已达成共识。在今年人大会上得到的信号更加明确,而实际经济运行中,由民间倒推金融体制改革的信号更加明显。
互联网金融与民间金融
犹如双翼只待清风扶摇
以“余额宝”为旗的诸多诞生于互联网世界的金融产品,并不是一个搅局者,是一个呐喊者,它们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每天多收了三五斗,而是突然惊醒了很多人:原来个体也拥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充分权利和通道,交易行为的数据可视化,而交易的信用数据真会增值,讲究诚信真的可以变现。这也正是所谓“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行为的真实意义——数据资本化下的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
而线下的民间金融早已成行成市,小额放贷、典当业务蓬勃发展,温州的试点、广州的民间金融一条街,在有效监管下,民间资本按需配置,有效的实现融资增利的价值。
在银监局规划下,一直刻意低调的民营银行试点也终于露面,虽然只有五家,即使只是“有限牌照银行”,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传统银行业是国有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民间资本介入,意味着银行业可能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与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相比,却是真真实实浓墨重彩的一笔。民间希望借助民营银行这一创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让金融这池活水真正惠泽微小企的期望有了曙光的照耀。
而事实上,在这五家银行露面之前,民间资本已经在银行业资本构成中占显著比例。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由2002年的11%和19%提高到2013年的45%和56%,已有100多家中小银行的民资占比超过50%,部分中小银行为100%民资。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民资占比已超过90%,村镇银行民资占比达73%。国有银行上市后,也有民营机构和公众持股。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民营银行外部环境和配套制度改善,以及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民间银行其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扩大。
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使得中国金融业的渗透性、贯通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入肌理,金融明正言顺的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届时,资本才真正实现了苍龙在天,呼风唤雨。这对于仍局限于国有一亩三分的金融营销,显得捉襟见肘。
伴随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资本能量的释放,金融营销将迎来一个跨越时空的发展。
金融营销掘金新一轮中国改革红利
金融营销模式可实现精准有效配置
体制松绑,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说,金融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下一个热潮,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盘点中国的家底,金融领域的体量巨大已是显象,据统计,中国金融资产现在是130万亿到150万亿之间,是GDP总量的3倍多。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间金融的方兴未艾,金融的普惠化大众化,是中国金融业总的发展前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扩张模式发生变化,大资金对投资的取舍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就要进入一个大的资产管理时代,也就是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私募基金,实际上都在搞资产管理,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从这两个角度看,未来中国的金融业将实现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完全整合。在这种的融合里,无论是银行的内部、金融部门及至整个经济结构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重构,银行依赖利差盈利的模式将会终结,从融资到财富管理、中介服务,都将产生巨大的利益。总而言之,金融营销的主客体都将发生变化,利润来源将更加多元化。
同时,参照国际经济,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消费将实现升级。生存性消费向个性化消费升级,在中国这一数据早在2010年已经作古。并且,80后、90后等新人类的进入社会消费主流,人口占比超30%,在网民中占比达58%。这些群体更加追求个性和自由,希望积极参与和表达,加上互联网对生活和商业模式的重塑,中国已经进入“异质性经济时代”。个性化、互联化、物联金融化将成为现实。从商品化到货币化到金融化,所有的资源于信息技术和模式革新下,都可实现跨越时空的有效配置。
这些,至少将影响未来十年的消费变革。而目前的金融营销仍是坐销,仍以大堂为据点,人力推广为主。行业将引来次元性的时代变迁,消费模式也是革命性的重建,对应的营销模式怎可走老路?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金融机构本身都将发生诸多变化,对应民营金融机构的增加,金融营销机构也将如雨后春笋般迭现,非银行的证券、基金、保险、信托、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会计师司事务所、资产评估等机构,都将实现更大的发展,吸纳更高的就业。
在商业层面,金融业的全产业链都将会产生盈利点,金融营销既可获得现实盈利,金融本质的预期收益也会更加灿烂。
在新一轮的中国改革浪潮中,金融营销的想象空间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