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城市化、城市文化与城市经营策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二是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三是城市经营策略模式;四是城市本土化的潮流 。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2000年7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说:“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最重要事情有两件,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会改变未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因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是巨大的人口迁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 城市化速度
50年代我们曾经有一个小小的城市化高潮,之后一直都是非常缓慢地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又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每年有1%的城市化的速率。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1978年17.9% ,2001年36.9%,2005年43.0%,2008年46.8%,2010年达到47.5%。根据有关研究,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从20%到40%城镇化率,英国用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前苏联30年,日本30年,我国用了22年(1981-2001)。开放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100—150年的进程。深圳从一个边远小镇,发展为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加入WTO十年, 中国从世界第六经济大国上升为第二。当时,有一种预测认为,只要过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实际到2008年中国就上升为第三经济大国。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有研究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的大国地位正在建立,目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最好的时期。
2. 城市化规模
1998年,我国内地的城市数量668座,比1949年增长4.06倍;小城镇发展到1.8万个,增长5.42倍;农村集镇近5万个。中国这么大,城镇规模并不是很大的。但是现在中国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每年在基础建设支出3750亿美元,接近国内生产总值16%。现在消耗全球水泥产量的54.7%,钢材的36.1%,煤炭的30.4%。北京或上海一个城市的建设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工程量,中国的建设量相当于全世界工程量的一半。国外除了迪拜和少数国家,真正的大工地是在中国。大家看看上海的高层有两万多座,北京有三万多座,广州是一万多座,这三个城市都在向高空发展。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7%提高到75%左右。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大概有3—4亿人从农村进入城镇。目前全国有400亿平方米建筑,到2020年还要建设300亿平方米。我们还要再建一个中国!中国的设计师面对一个无比庞大的设计市场!中国的城市面临巨大的转变。
3. 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亦在加快。这个进程现在走了一半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生长期:中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处于生长阶段。人口迅速膨胀,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城市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2)成熟期:沿海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问题突出,“再开发”成为满足城市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城市开始注意它的形象、文化、环境的建设。
(3) 中国大多数城市采取内部空间重组和向外扩展两种方式并行。
(4) 城市更新:中国旧城改造的背景与发达国家不同,城市中心区没有出现衰退的现象,反而是房地产开发最热的地段。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70年代,很多老城区都衰退了。
(5)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进入2000年以后,我们的国家有了财富的积累,一是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不再象以前总是停电、停水、城市脏乱差,城市越来越美了。
(6)旧城改造:老城区在改造之前是非常破乱不堪的地方,现在做商业步行街、滨水空间开发、公园绿化、城市广场、街道家具、环境雕塑、建筑再循环(旧厂房仓库改造)、城市设计、灯光夜景规划,等等。上海新天地是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如今成为旅游热点,
(7)向外扩展:提出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空间模式,比如广州向南沙发展,跳出旧广州、跨越式地发展。
如何评价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呢?从正面来看,经济高速增长了,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从负面来看,由于“帝国情结”,导致了城市大改造、环境大尺度、建筑大跃进。在这样大规模的建设中,难免出现一些地方大学城的粗制滥造,高架桥,城中村,开发商和业主纠纷,还有越来越尖锐的土地问题等。城市真的要建成这样吗?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城市文化吗?我们有了钱之后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建设?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对世界发展负有责任,所以我们要对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经营这些问题做认真的思考,在国际上树立对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这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城市化与城市文化
(一) 什么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与一般意义的文化不太一样。刚才顾主席说有32种文化的定义,网上说有1600多种文化。我们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则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
如果了解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之后短短200多年,从农业经济转入到工业经济,世界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面,从开始的工厂乱建、污染、城市交通混乱,后来提出功能城市,进而上升到文化城市。1958年,英国泰晤士河的水是很黑的,现在泰晤士河的水虽然还是黑的,但不臭、有鱼。在60-70年代,日本工业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他们都走过这样的道路。目前城市规划的战略理念是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因此“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现在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
十多年前,很多北方来的朋友对广州的印象不是很好。广州的马路是没有直的,楼是可以握手的,火车站是不安全的,话又听不懂,人又互相漠不关心。到了去年的广州十年一大变,听到广州和外地很多人的反映,广州真的变漂亮了,真是宜居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物质的发展,必然要向精神这个方向发展。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瞄准发达城市建设水平,说广州要以新加坡为赶超对象。新加坡前任首席规划师刘太格先生提出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1—3级,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缺乏就业,社会不稳定;4—6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环境良好,社会安定;7—9级,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我曾当面问刘太格先生说新加坡评几级?大家都猜不到,他给新加坡评了第6级,当时我很吃惊,新加坡是世界上宜居的城市、治安好的城市,那广州连3级都达不到。我问为什么?他说新加坡功能完善、环境很好、社会治安好,但我们不是一个文化城市,不是一个艺术化的城市。他跟我讲巴黎,巴黎的博物馆300多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那些国家有3000到6000座博物馆,美国上规模档次的有8000多座博物馆,这就是文化的差距。我们吃饱喝足了,肚子越来越大要减肥了,但我们不了解历史文化,整天打麻将,这就是城市文化的问题。所以,新加坡这几年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设施建设,提升这个城市的水平。
(二)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
21世纪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而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为财富核心。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和消费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英国政府将广告、建筑、艺术、设计等确认为创意产业,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称: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是英国不可以没有创意产业。世界创意产业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七大工业国中半数的工作人口从事创意产业,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这些意味着创意将成为经济主流。
(三) 文化规划
近年来,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城市相继注意到文化对于城市的巨大潜力,制定了大量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并且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资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规划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是关于艺术文化及其设施的城市适宜度规划,或者说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在空间上的表达方式。它关注的是文化资源的活动、设施以及宜人性,涉及范围包括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交通、安全、文化工作场所、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链以及文化设施的不同层级等。
在结合文化规划的城市更新中,突出的特点是一种混合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了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混合,空间使用的混合,不同时间段的活动的混合,室内室外富有吸引力的空间的混合。在这种结合艺术、企业、零售、办公、居住等功能的复杂模式下,大量的公共活动和私密活动交织其间,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
最有名的一个案例是西班牙工业小镇毕尔包的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博物馆落成,毕尔包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海港工业城市变成国际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博物馆建成三年,已经为该城市带来五亿美金收入。到毕尔包参观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人生必到”景点。这是一个借助文化产业挽救垂危城市的传奇,后来世界各国竞相模仿。
(四)文化建设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大家有钱了,都在收藏,放在银行好像没有用。企业也是这样,许多国际著名企业都以投资文化艺术品、建博物馆为荣。大家去到北京,建议到保利新的办公楼,里面有保利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国宝、青铜器等是重金从国外买回来的。我以前看青铜器都是又锈又烂又破,现在看到这些青铜器是这么精美,中国以前的文化是这么灿烂。其它例子,如成都上河苑美术馆,首开楼盘建美术馆的先河;时代玫瑰园美术馆,请荷兰建筑师库哈斯重新设计美术馆。
(五)中国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
以北京“798”为例,这些建筑物的寿命没有终结,还可以利用。本来政府想让这些人迁走,说这些脏乱差破坏了北京形象,后来奥运考察团去一看,就说是艺术文化,加了分,这样就让里面的艺术家越做越大、成为了北京一个新地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首次把文化产业纳入规划,计划新建和重建1000座博物馆,每个县级都要有县级文化馆和博物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过去,很羡慕看外国的博物馆不要钱,现在我们中国的也不要钱了,各个省市最著名的博物馆都在对老百姓开放。带着孩子去看,会影响他的未来人生。“十二五”期间,将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得非常全面,不仅是文化事业的改革,还提到了文化事业的均等化,不仅仅是大城市得到享受,中小城市也要鼓励和建设。这是一个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常好的历史机遇,要思考怎么样抓住这个机遇。

三、城市经营策略
(一)城市经营
城市经营的概念,就是指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经营一个城市的品牌、文化。城市经营包括五个方面:(1)城市与产业引导性定位;(2)城市品牌、文化、形象、土地等的经营;(3)智力、人才资源整合利用;(4)竞争策略与时点,方式;(5)战略政策的制定过程化与经营策划实施。
举一个很好的案例:杭州。杭州从环境入手,最早是改水。杭州的城市历史是从宋代开始的,有上千年了,但杭州的水又腥又臭,夏天热得比火炉还厉害。政府拿出23个亿来搬迁西湖周边的建筑,引钱塘江水改善西湖水质,使这些水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扩大西湖,新西湖用了现代生态的理念概念。恢复了雷锋西照。除了三个景点收门票,其他全部不用。对城市高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做了白天能游西湖,晚上12点也能游西湖,仅此周边的生意就增加了四五个小时。
关注城市经营的一些重要概念。全球化(globalization);城市竞争 ( urban competition);地域营销 ( place marketing);重大事件 ( grand events);国家营销、欧洲地域营销、亚洲地域营销、城市营销:品牌、形象、知名度;阳光下的万物(西班牙)Amsterdam:灵感之都(阿姆斯特丹);Glasgow: 欧洲艺术之城(格拉斯哥);Hanovei: 国际会展城市(汉诺威);Stockholm: 富有灵感的斯德哥尔摩;重大事件( grand events)地域营销的方式;节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艺术节、电影节、时装节、旅游节;建筑:高度、奇特性;会议:两会、APEC、泛珠三角、东盟;展览:春秋两季广交会、高交会、住博会;赛事: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F 1方程式。
(二)城市文化形象定位
一个城市,你叫得出来吗?这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是什么?所谓城市文化形象定位,是在分析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动、静态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发展态势和区际分工,确定出最具特色的城市个性特征。如:沈阳:活力之都;大连:浪漫之都;深圳:创意之都;山东:文化胜地,旅游天堂。河南焦作,我以前没有去过,以为焦作是出煤的,应该很脏很乱。没有想到有亚洲第一瀑布,国际摄影节,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云台山等,一个工业城市可以变成一个有国际知名度的城市。
(三) 城市开发的模式
广州通过“双塔”国际招标,成功地推动了中轴线CBD建设,这件事现在得到很多赞扬。当时这条中轴线的规划有一个很宏伟的设想,想法非常好,但是政府没有钱,做不了。现在再做,我们吸收了国内、国际所做的大量分析研究,比原来的规划就是更好的提升。
现在我们做的佛山三水云东海,目标是打造珠江三角洲内圈层最大的人工湖。现在北湖已经实现了,南湖由于征地问题还没有开始,这个湖建起来比杭州西湖还大。例外,南海千灯湖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城市开发的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SOD (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大型公共设施引导开发模式。结合城市重大节事,通过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作为增长点,带动土地高效有序开发。如,珠江新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亚运开幕式会场;亚运城:广州新城。
2.TOD(traffic-oriented development)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模式。凭借区域内交通干道带动新城的整体开发,依托公共交通体系带动各个组团的开发,避免“摊大饼”式发展。
3.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引导开发模式。环境设施建设是保证规划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环境优美的地区才会吸引投资,留住人才。充分保护生态与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创造“绿色财富”,并以此提升整个新城的品位与生活质量。

四、城市本土化的潮流
最后,我想说一说就是这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做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平衡。比如说,北京的CBD有中国特色吗?没有。是北京吗?不是,它是彻底的国际化。我们要不要追求城市本土化呢?我们中国的文物太多了,家里的都觉得是烂木头,不懂得珍惜。我的一个朋友把在海南岛的房子卖了,门板是黄花梨的,门板比房子还值钱!珠江三角洲的很多村里面的祠堂,都破坏了。我们看看日本,传统文化保留得非常好。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以模式化的语言、产业化的速度,影响着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城市面貌,形成了国际化的风格和标准。但是,这种国际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地域特色设计反映了一定区域的建筑特性,它不仅受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当地建筑材料的影响,还因各地居民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相异的特征。“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灵感来源于特殊地区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植根于特殊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有赖于特定地区的材料和营建方式。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国地位的提高,中国国民的自主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会重新认识并且产生强烈的自信和认同,并通过多种形式继承和发扬。
现在我们的民族地位提升了,一些人在网上骂日本佬怎么样,美国佬怎么样。我们有钱了,腰板有横了,但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呢?建筑是一个外壳,城市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没有得到延续?中国文化很多很好的东西,在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方面,要非常重视软的文化建设。我经常说,中国人是讲究风水的,讲究中轴对称,这些都有合理的部分。现在人们在形式上注意得比较多,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
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岭南文化在中国并不是主流文化,但我们的近现代文化是最辉煌的。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开放改革,岭南文化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比如广东话里面保存古汉语是最多的,广东人注重传统习俗,还在过冬节,重阳节广州人要爬白云山。另方面,岭南文化吸收外来的比较多,我们所说的骑楼是欧洲的,西关大屋是传统的发展,沿江路海关大楼都是当时的域外文化。广东人吃完东西打包,注重隐私,注重公共交往的AA。在商业上,广东人赚很多钱,一块钱也赚。改革开放时大量接受了港澳台文化,那个时候唱邓丽君的歌,穿喇叭裤,还有老公、埋单、收银这些语言都影响了全国。
我们要讲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文化,广州这一方面有待努力。相信广州有美好的未来,首先是自然空间、景观,还有历史文物的保护,广州都有已经很好的计划。现在广州正在进行第二轮“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初步定位为:现代国际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与综合门户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规划提出:从城市到区域、从制造到创造、从二元到一体、从安居到宜居的总体发展战略。风貌特色:云山、珠水、名城;城市生态格局: 山、水、城、田、海;广州将在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同时,建设绿色人文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