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时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页
  • 学会概况
  • 学会动态
  • 会员服务
  • 学会项目
  • 会议论坛
  • 《营销管理》
  • 视听广场
  • 在线信箱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营销管理》 >> 特别关注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兼谈广州“四地”文化
    信息来源:《营销管理》杂志总第77期  ‖  发稿作者:顾涧清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  发布时间:2013年6月4日  ‖  查看5413次  ‖  

    一、从几篇关于岭南文化的评论谈起

    评论一:《让我们步入岭南文化殿堂的阶梯》

    这是我为新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地域文化专业的百科全书《岭南文化百科全书》撰写配照片及简介的一篇评论。我在评论中写道,看这本书仿佛看到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特色鲜明、犹如一座金碧辉煌的文化殿堂。岭南文化这本书的19个部类、3200个条目就象通往这座殿堂的路径和阶梯,可以让我们进入岭南文化从古到今的完整庞大的知识体系。这部有200万字的岭南文化权威工具书和参考书,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语言、宗教、学术、文艺、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民俗、典籍等方面。不仅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了岭南文化的知识体系,而且对地域文化研究和发展也有着开创性的示范作用。

    评论二:《重新修订《岭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我为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的《岭南文化》(修订本)写的一篇评论。我认为重新修订后的《岭南文化》,仍然可作为岭南文化研究中的一本权威性著作,对今后岭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还将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虽然修订后的《岭南文化》在图片的选择上、在人物的介绍上还有再修订的必要。更重要的是我想借《岭南文化》(修订本)出版座谈研讨的机会,建议广东省、广州市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举办更高层面、更大规模的、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的岭南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并期待国家级的研究单位和文化名人,为岭南文化的创新作出更权威的论述,并以此来推动我国岭南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和新进步。

    评论三:《发展繁荣岭南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广州》

    这是我以《广州日报》评论员名义写的一篇评论。我认为,广州在吸收了岭南文化开放竞争的精神内核后,又为城市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思想文化底蕴和激越澎湃的开拓创造活力。正是因为岭南文化是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求新求变的精神贯穿在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集岭南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广州,才能涵载起的蓬勃生机与精神冀望,孕育着崇高的理想与美好的憧憬,激扬着改革的动力与创新的热情,也才能使得文化的创新繁荣所培育出的广州人精神,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动力之源。

    二、怎样理解岭南文化的传承和特质?

    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其主要理由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出台。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竞争的优胜,最终还是要看文化,人们对文化定未来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对文化产品的巨大消费需求和潜在能力,为广东、广州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能源支撑。广州市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各区也纷纷开展有关文化品牌的研讨活动。

    1、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有人统计过有32种以上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有位加拿大学者曾幽默地说:“文化”就象一个通用软件,不但内存极大,运行很快,而且有多个界面,每个界面的主页都不一样。最大的界面是“语言”,有个界面是“意识形态”,还有个界面就是“文化产业”。

    7月30日,我在主持“推广普通话和弘扬岭南文化专题座谈会”时说,“讲粤语和讲普通话一样好听。文化就像一个内存极大的通用软件,语言就是最大的界面,语言一定要开放,包容和多元。”

    2、 何谓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的地域文化,其主要有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和舶来的域外文化三部分组成。

    岭南文化和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秦晋文化等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又显示出各自的独特风采。岭南文化有六大基本特征:一是重商性;二是开放性;三是兼容性;四是创新性;五是务实性;六是多元性。

    3、 岭南文化的特质究竟在哪里?

    岭南文化的主要历史贡献表现在率先转变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率先接受外来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率先策源民主思想,走向现代文明。岭南文化兴起之初就表现出对外开放、善贾重商、兼收并蓄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就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

    所以,我认为开放文化应该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开放主要是指人和思想的开放,开放文化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与文化起源同步。“纳四海之新风,集中原之精粹”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就是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开放特质。1757年,大清帝国宣布关闭沿海各个海关,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就是人们对当时广州繁华的一种描述。更让我感慨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整整200年后的1957年,新中国政府决定在广州创办一年两届的“广交会”。50多年来,“广交会”成为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这在新中国外贸史和建设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海心塔”之所以能拿10万重奖,就是因为“海”体现了厚重、开放的海洋文化;“心”则体现新塔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中心的现代特征,开放是广州的第一名片,“海心”则寓意着广州人“四海为量,千载为心”。

    三、广州“四地”文化是怎样提出的?

    1、怎样理解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在这里我想起在著名长篇纪实文学《最长的一天》中的描述:正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说了一句名言:赢得战争要靠钢铁,也要靠舆论,但更根本的是舆论。为什么他会把印刷品看得比坦克还重要?这是因为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种外在的相加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的相乘关系。因此,我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固然重要,而文化结构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

    2、文化产业到底有哪些结构和边界?

    这里可以引入一个产业群的概念,其结构不像一个固定分类的抽屉,而更像是一个飞速转动的陀螺,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核心,从而带动不断变化的边缘产业。从文化产业的价值含量和组织结构看,这又像是一组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即第一个核心圈是文化内容的创造;第二个内圈是文化产品的制造;第三个内圈是文化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第四个内圈是亚文化产品。仿佛一块石头扔进水池,其波纹一圈一圈从里向外,层层扩大,从而创造出巨大的文化产品附加值。

    3、广州文化发展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虽然广州在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结构性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规模小、重复多、资源散等方面。这里有个例子不知是否合适,当年谢晋导演拍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其中“广州街”的外景地却不在广州,而是在浙江中部一个当时交通并不方便的山区小镇——横店,这里竟然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占地22万平方米、包括十三夷馆、珠江水景区在内的“19世纪南粤广州城”。这个现象是值得耐人寻味的。

    4、广州文化更重要的是品牌和定位问题

    城市品牌,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产物,而且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更宝贵的财富。城市品牌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特别印记,以提高社会公众对这座城市的认知程度和反应效用。因此,城市品牌和定位问题就是广州文化的核心问题。

    但是,城市文化又是内在的、含蓄的、分散的,如果不能合理地有重点地高度整合起来,就会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此,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资源,善于提炼出这座城市应突出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并进一步概括出真正属于自己这座城市的、其它城市不能替代的文化特征。 

    5、广州“四地”文化的提出

    在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六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广州历史文化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四地”资源。我理解这里不仅有一个时间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即广州在我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分别是海上丝路发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且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当然在空间结构上也有其丰富内涵,即正是在这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四地”文化,才孕育出贯穿古今、融汇中西、丰富多彩的广州文化特质。

    四、广州“四地”文化的主要内容

    1、我国古代海上丝路发祥地

    我在这方面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广州:中瑞海上贸易的门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上研究》、《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址》、《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等;策划和统筹了《哥德堡号再度扬帆》、《中国皇后号》的翻译、出版。季羡林先生还为我们的研究亲笔题词:“深入开展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广船策划记。

    2006年的1月15日,这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整整10周年的日子。在新的10年开始的第一天上午,“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广船在江门的潭江河成功下水。其实,选择在这一天下水并不是广州报人的刻意安排。受黄埔区政府、广州市客轮公司和本报三方船东的委托,在瑞典驻广州总领事司马武和原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将军的见证下,要我按传统仪式点燃了这艘船下水的鞭炮。

    广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来了。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次大会时讲到,中国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尽早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路的起点在中国。丝路又分为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丝路上留下的文化遗址分布在不同位置,与丝路相关的文化遗产又非常丰富,根据陆上和海上的不同特征,确实很有必要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上分散的珍贵遗产,分别整合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与丝绸之路这项伟大的世界性文化遗产相称。

    2、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

    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民主革命的许多重大事件就发生在广州。广州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许多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广州有出色的表现,也有许多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

    如我具体分管过《广州日报》理论版,策划发表了鲁迅的儿子、孙子长篇文章“鲁迅是谁”、“鲁迅回家”,邀请周令飞讲“广州女儿许广平”。

    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广州应该做什么?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投资200多亿元筹备相关庆典。主要有辛亥革命文物的开发利用、特别是辛亥革命百年标志性纪念景区、辛亥革命博物馆、纪念碑、中山舰博物馆、中山舰展览馆等工程投入超过了100亿元。当然其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将超100亿元。

    广州也正在准备,但投入仍然偏少。我想不仅仅是开纪念会、研讨会,举办文物展、书画展,创作相关的文艺产品,还应该考虑有一些留得住、标志性的东西。我在前年的广州革命文物研究和利用研讨会上谈了一些建议,特别是在两岸互动上做些标志性的事情。

    3、我国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

    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与广东、广州有关。我策划了一套“广东改革开放口述实录丛书”,我参与主笔的有《解放思想的风帆》、《珠三角经济风云》。

    去年是经济特区30周年,我应邀在深圳的研讨会上作了发言。我讲了一个观点,期待珠三角都能成为“特区”,可以先从各个开发区做起,如中新知识城能否办成知识经济特区。

    广州在改革开放中能否继续走在前列? 

    《学术研究》刊载我和同事合作撰写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与探索》的文章,文章还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但我想,未来的广州在改革开放中能否继续走在前列?特别是在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期待广州继续擦亮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品牌。我在具体策划《决胜春运》和《中国时评》两本书时看到了广州的希望。


        4、自古以来我国岭南文化中心地

    无论是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岭南文化都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风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内陆性与海洋性相结合的个性,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任仲夷“岭南春深、文化织锦”的题词。

    我认为这幅题词不仅非常有文采和诗意,而且寓意深刻和富有哲理,我的理解是岭南春天的秀色和活力正是来源于岭南文化的锦绣和繁荣,岭南文化确实是岭南春深、无限风光,文化织锦、绚丽灿烂。

    因此,我还是建议广东省、广州市联合拍摄一部有关岭南文化的大型专题片或文献片。不是纳四海新风吗,可否在世界范围内,在音乐、电影、美术、建筑设计等方面,请最顶级的专家来广州举行再创作。

    五、弘扬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广州的若干建议

    1.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国际视野,又要有战略眼光。

    一般说来,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由版权业、知识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规划、文化产业以及商业文化五大体系组成。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与提升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是分不开的。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需要我们有环顾全球的国际视野,如我们可以分析文化繁荣经济的版权之王——纽约;文化产品输出的韩流之门——首尔;注重整体规划的文化之都——墨尔本;知识创新的典范之城——波士顿;文化创意产业之都——伦敦;世界文化遗产之林——巴黎;商业文化精英之地——香港。

    在分析比较后,我们更需要的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2.政府政策支持,构建版权产业链,加速版权产业化。

    广州的媒体比较发达,我参加过多次全国的报业年会,我发言时常常说广州是办报的福地,有全国名列前茅的地方党报、晚报和都市报。但我认为,广州的新闻出版仍然后劲还是不足,主要是版权产业不发达,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强化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可出台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政策,包括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等,更重要是对创意在环境上给予更严格的保护。

    同时要打通版权市场信息的上下游通道,形成从创意到授权、从生产到销售的网络。在组织构架上由一部门向多部门穿透,产品推介上由一领域向多领域渗透,作品授权上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同时大力发展中介组织,让他们自动地在版权产业上下游间寻找商机。

    3. 振兴文化产业,强化集群发展,优化项目建设。

    广州市已经委托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编制了《广州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建议还是按照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将广州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集群发展,优化项目建设,突出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特别是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更多地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和品牌化等特点。在工作思路上,要清晰明确;在政策措施上,要方便落实;在产业项目的安排上,还要做到科学合理。

    4.实施功能开发,发展多元组合,增强研发实力。

    纵观世界文化名城,其文化功能都具备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开放外向的文化市场、整体密集的文化消费、持续不断的文化辐射性等特点。因此,广州的文化建设还需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综合集成的文化内容,整体协调、统筹安排好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但是,文化方面的网络型研究机构和专业文化艺术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广州文化综合实力提升的巨大障碍。因此,我们还是要注重增强文化科研实力,聚集丰富的智力资源,提高科研学术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广州提升文化综合实力作贡献。  

    5.围绕“四地”文化,集聚创造力,提升软实力。

    文化和经济的深度融合,源于人们创造力的文化创意活动,正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正是通过文化产业,城市才能成为一个巨大的点金石和聚宝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整合好广州历史文化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四地”资源,并进行内容生产,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附加值。

    市社科联与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合作,编制了一套广州“四地”文化明信片。文化不仅超载了城市的软实力,而且也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和硬资源。

    6.发挥社科界作用,加强对策研究,推动成果转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科界的作用,加强对策研究。

    我理解我们社科界就是在做“扔石头”的工作,其意义就是要引起广州文化之湖的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通过推动成果转化,从而为广州的文化发展推波助澜。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广州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可以深信,广州的文化之舞一定能创造出新的奇迹、更加多姿多彩;广州的文化产业巨轮,在新的海上丝路上一定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上一篇: 五彩的城市 多姿的生活
    下一篇: 城市化、城市文化与城市经营策略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广东营销学会 粤ICP备12049279号-1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伴河路96号易博士大厦601室
    联系电话:020-83822311 微博: @广东营销学会微博 微信公众号:gdmarketing 邮箱:gdmarketing1983@163.com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8.0以上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By:Nzcms v3.01.01.ACCESS版本TM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Ningzhi.Net Powered|By:Nzcms v3.01.01||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