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时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页
  • 学会概况
  • 学会动态
  • 会员服务
  • 学会项目
  • 会议论坛
  • 《营销管理》
  • 视听广场
  • 在线信箱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营销管理》 >> 营销传播
    文化是城市营销的最高境界
    ——纽约城市意象札记
    信息来源:《营销管理》杂志总第78-79期  ‖  发稿作者:周洋   ‖  发布时间:2013年4月26日  ‖  查看5408次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中,用科学的方法探讨了“城市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象是怎样的”。在他看来,城市意象被定义为人们所接受的稳定的城市结构,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心理绘图”。这种公共意象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竞争实力。受此启发,城市营销理论中也产生了“城市意象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了解一个城市的“意象”是城市营销策划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城市意象学派”让文化策划成为制胜之利器。

    纽约,人称为世界经济首都。除了金融经济的实力,纽约的竞争地位还有赖于这座城市光芒四射的文化魅力。2010年,笔者初到纽约这座全球城市时,夜幕已降。我从飞机上第一次俯视夜色下的纽约,便不禁为她的繁华所折服——夜幕下的纽约灯火辉煌,满城闪烁的灯光被井字型的街道整齐地划分为一个个规整的方格;街上车水马龙,不曾停息。很久之后我仍然记得初次见面的纽约,总是感叹纽约真是一座适合夜观的城市,因为她一天24小时一刻不曾休眠,不愧为一座像火焰一样不断燃烧、不甘暗淡的不夜城。从那一天起,我就细心记录自己对这座全球城市的文化意象体验。本文并非一项严谨的研究,只算作一组城市营销的札记吧。

    纽约的起源故事

    1609年8月,一艘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帆船正沿着大西洋北部某条长长的海岸线向北航行,船上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气氛。

    这艘名为“半月”的帆船由一名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逊带领,正缓缓地驶向一片未知的领域。哈德逊船长是第三次受荷兰东印度公司所托,寻找通往亚洲的贸易通路。船队四月份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出发,计划穿过北冰洋寻找东方世界,却很快发现北边海面已经结冰而无法航行。这次,哈德逊船长决定碰碰运气,改而向南方寻找通往新世界的道路。船队已经漂泊了几个月,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哈德逊船长却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同年9月2日,半月号驶入了一个自然形成的港湾——也就是今天的纽约港。哈德逊马上惊喜地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他看到了一个经营周边毛皮贸易的港口城市的雏形。于是,就在这一天,纽约的故事开始了。

    哈德逊带着这个好消息返航阿姆斯特丹。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地在曼哈顿建立了殖民地,开始建设贸易码头与周边地区进行皮毛贸易。这个由资本家建立的殖民地,不带任何宗教或者政治的意味,而完全为利润而存在。相反,它毫无顾忌地向世界各地召集各种种族、各种宗教的商人,在这里建设港口、开拓贸易线路。就这样,纽约作为一个比新世界任何地方都更富有人口多样性的贸易金融中心,开始得到繁荣。

    1614年,第一批大量移民者从法国、比利时来到纽约,逃避宗教迫害; 1626年,东印度公司的主管Peter Minuit带着第二批移民到来,在他的领导下,当地毛皮贸易翻了五翻。然而,随着殖民地规模的扩大,殖民者和原住民印第安人间的矛盾亦越演越烈。于是,Minui与印第安人酋长交涉,并以商品兑换的方式买下了这座岛——这一天,商人从印第安人手上买下了曼哈顿,并将其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之后,人们开始规整秩序,修建街道和设施,使得新阿姆斯特丹具有了一些城市的特质。

    1664年8月27日,在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的指挥下,四艘英国船只带着450名船员攻占了新阿姆斯特丹,并更名为它今天的名字:“纽约”。令人惊讶的是,新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几乎没有抵抗地接受了统治者的交替,甚至显示出欢迎的态度——事实上,这些商人只要有利润,根本不会关心谁是统治者;而当时英国势力庞大,它的统治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商机。在英国统治下,纽约与西印度的贸易增多,造船业也兴旺起来。1686年,纽约建市。到1700年,纽约港每年接受上百条贸易船只,城市人口达到8000人;1740年,达到12000人。

    1775年4月23日,纽约对英国皇室的独立战争开始了。我曾经提到过,纽约人对于英国的占领无动于衷——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们不爱这座城市——即使战争也没有让纽约人放弃这个城市。1783年11月,华盛顿胜利返回纽约、英国败军离开,纽约人带着他们不变的梦想,陆续回到这片战争留下的废墟,开始重建这个城市。1784年1月14日,独立战争正式结束。次年1月,议会搬到纽约,纽约成为临时首都。随后,宪法、人权法案陆续建立,律师事务所和银行也首次在纽约修建起来。至此,纽约已经初步显现出作为国际大都会的轮廓。

    进入19世纪,纽约的时代真正到来了。纽约人的四个决定奠定了纽约跃升世界级的舞台:首先,曼哈顿上城发展战略;第二,修建伊利运河;第三,向欧洲开展包裹递送服务;最后,进入棉花市场。随着四大事件的发生,纽约人口从1825年的17万,到1860年翻了四倍,这种爆炸式增长绝大部分来源于全球移民:纽约城以它飞速发展的商业和工业吸引着全世界渴望机会的人蜂拥而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熔炉”。

    纽约市迎来了20世纪,现在,它终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之后,纽约的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金融动向的晴雨表;产业蓬勃发展,移民继续不断涌入;建筑物拨地而起,成为闻名世界的摩天之城;工商业转型,始终站在世界发展的最前端;作为一座全球瞩目的世界级大都市,开始以文化输出其影响力。

    21世纪的今天,纽约已经成长成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星城市。它肩负着建造之初的愿景与使命,日理万机,呼吸间决定着世界金融、贸易的脉搏。与此同时,纽约也面临新的挑战:911恐怖主义袭击,金融风暴,占领华尔街⋯⋯

    如今很多人仰慕纽约的繁荣,却鲜少人知道它的起源,更少人了解它作为一座全球城市的使命。所以,我尝试描述纽约诞生和成长的故事:纽约作为一座得天独厚的港口城市,一座追逐利润的商业之城诞生,并由始至终贯彻着这种执着;它始终与世界的瞬息变化息息相关,又时刻以自身魅力吸引着抱负梦想的全球移民;它始终体现着纽约人的意志和愿景,在具有远见的规划下茁壮成长。纽约的伟大并非偶然,那是它在诞生之初便作出的决定;成为世界金融首都,是纽约对自身使命的完美贯彻。

    自由女神像

    纽约市闻名世界的景点实在太多太多,但说到纽约的地标,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自由女神像。这座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英文原名为Statue of Liberty,象征着“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用自由点亮世界)”,是美国取得独立100周年之际法国送来的礼物。自由女神像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西南方的自由岛上。

    不过,我第一次看到自由女神像,是在布鲁克林大桥上。那是一个落日西斜的傍晚,我从布鲁克林大桥上遥望自由岛,自由女神像就在海天交会的地方,高举着火炬。那时候好像天边的晚霞都要被她点燃了一样,云彩在她周围放出一线金黄色,远一些的地方变成橘红色,再变成紫色、靛蓝色,最后融在纽约暗色调的高楼群落之中。

    这时我回过神来,原来巴士已经开进了曼哈顿岛下城楼房低矮的街区。我就觉得自由女神很适合这座城市,拥有“摩天之城”美誉的曼哈顿是雄性的,而自由女神像拥有女性的灵动,恰如其份地点亮了这座城市。

    后来,我还是登上了自由岛。可是这么近距离地看着,自由女神像倒没有想像中的高大了。也许我们对自由女神像存有误解,其实她本来就不是什么高大威武的形象:这尊雕像由法国着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完成,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尖芒;她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本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字样的法律典籍,这一天正是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日。自由女神像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

    “美国的街道是金子铺成的”

    美国纽约都市繁华夜景
        

    游览过自由女神像之后,游船会把我们带到另一座小岛上,这里有一座美国独立纪念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很多照片和历史资料,讲述美国从起源到取得独立的故事。这其中,我看到一句美国最初移民的话:

    “美国的街道是金子铺成的。”

    这句话使得我困惑了很久,因为就在那句话旁边,摆放着很多当代移民的黑白照片:他们像难民一样拥挤地坐在肮脏的地方,等待接受统一颁发的食物和衣服。我还听到一些录音,有人说:“我刚来的时候一句话也听不懂,他们在说英语⋯⋯我现在还记得我和母亲道别的情景,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当年的移民,比不得今天的国际留学生,一张机票就坐在舒适的波音飞机上来了,怀里揣着父母的国际信用卡;学期一结束,一张机票又能回家了。那些移民,可是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背井离乡来到这片未曾开发的荒芜之地,却说着“美国的街道是金子铺成的”这样的话,这不是很令人费解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去了解美国的早期移民。欧洲人是航海民族,他们的先辈有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是对新世界一直充满着各种好奇心及财富幻想的民族。美国移民就是沿着“哥伦布”的足迹前往的。与此同时,那个时代的一个历史是宗教迫害:早期美国移民的主要群体是新教徒,他们希望基督教信仰与个人自由兼容,在欧洲却被大量杀害,因此为信仰而移民。他们有着比欧陆人民更为强烈的“自由精神”,以至于,今天美国仍然是遭受“人权迫害”的人们的最大避难所。

    事实上,美国还是一个“乌托邦实验”基地。近代欧洲人,一方面继承着古希腊民主传统、基督教博爱精神,另方面却面对着残酷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及无止境的市场竞争,因而历史上不断出现一些幻想着创建“新社会”的人,他们致力于空想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红十字会、公益基金、绿色环保、“人民资本主义”等等;缔造新美国的先驱者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等,其实就是“美洲乌托邦”实践的代表人物。

    如此一来,便不难发现美洲大陆对于欧洲移民的魅力所在:美国,是一片充满未知和可能性,没有强权的束缚和迫害,可以创造梦想中的“新世界”的沃土!

    那么现在就可以理解,“美国的街道是金子铺成的”,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美国并没有遍地黄金,也没有漫山金矿;这个国家最大财富,是新大陆给予人们追求梦想的自由,以及勤劳致富的机会。由于摆脱了教会、国王、庄园主的束缚,这里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与上帝的承诺:凭借个人奋斗,即可获得上帝的认可。这就是第一批美国人——新教徒的新社会理想。在此理想的推动下,美国人不断改革着自己的国家体系,今天,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正以它的价值体系影响着全世界。

    漫步华尔街

    华尔街的名字Wall Street并不是因为这样高大笔直的建筑物而得来的,虽然确实拥有城墙的
    性质——华尔街最初是一道围栏。图为在华尔街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

    我第一次来到华尔街,是9月份的一个周日。周末的华尔街停止了工作,成为一片游人热衷的景点。我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快到傍晚了,小广场还是站满了拍照的游人。

    我走在华尔街上伟岸的高楼之间,华尔街就像帝国庄严的城墙一样从两边包围着我。我抬起头来,看到两边笔直的城墙顶端,是纽约傍晚橘红色的天空;我不禁想像自己像神话故事中一样:海神以三叉戟划开海面,汹涌的海洋从中间打开一条通路,人类行走在大海的中央。

    但是,华尔街的名字Wall Street并不是因为这样高大笔直的建筑物而得来的,虽然确实拥有城墙的性质——华尔街最初是一道围栏。17世纪,来自荷兰的殖民者为了更好地控制非洲奴隶,决定在今天华尔街所在的地方修建一条坚固的栅栏,后来一直发展为抵御外敌的围墙。直到1699年,才被英国人拆除掉。后来,人们沿着这些围栏划出一条线路,这条线路便是华尔街了。

    有趣的是,在围栏不断发展的时候,不同的殖民者就经常聚集在华尔街一带进行交易。18世纪末的时候,就有许多交易者在华尔街街脚的一棵梧桐树下从事非正式的买卖。1792年,这些人将非正式的买卖转化为正式的联盟,订立梧桐树协议。这一组织,正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如今,这所源远流长的贸易中心就站在华尔街和百老汇大道的交界处,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威风凛凛,游人见者必蜂拥而上、合影留念。

    华尔街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包括: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今天,华尔街的含义已经远超出当年那条围栏铺过的路线,把曼哈顿下城一整片金融区域都包括在内,更成为了指代对美国的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代名词。

    在我的“主观意象”中,华尔街却是灰色的。我曾很多次漫步在这条街中,看游人如何兴奋地嬉笑打闹,如何摆着猎奇的POSE到处拍照,但是华尔街始终是沉默的,就像驻守在金字塔门前的卫兵,以巨人的身姿,默默地低头俯视着你。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因为漫长的岁月曾在他身上流淌过,他经历的太多——风云变化一百年,华尔街在那些大起大落中磨砺过来,频频受伤,却不曾被打倒。

    比如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再度席卷纽约,而华尔街正是整个龙卷风的中心——这一场灾难甚至被称作“华尔街海啸”。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国联准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产申请,而在同一天美林证券宣佈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两件事揭开了接下来这一星期全球股市大崩盘的序幕。

    2011年9月17日,近千名愤怒的纽约人占领了华尔街,他们在此聚众示威,抗议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大商业公司、及最富有的1%的富人在政策制定上享有的特权。此次行动一发不可收拾,迅速向美国各州散播开去,最后演变成全球性抗议运动。

    如果要把华尔街比喻为野兽,那么它必然是一头狮子,每次受伤之后,它伏在山洞里,默默地舔舐着伤口。但是它的眼睛没有一刻不盯着洞外、没有一刻不在闪着光——总有一天会跳出山洞,带着不曾改变的王者之风,重新对这个世界嘶吼。

    纵观历史,华尔街一直是灾难的暴风眼和幸存者;细看今朝,华尔街正蓄势待发,准备向世界下新时代的挑战书。我想我已经找到足够的证据,相信华尔街会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喜。

    第五大道:纽约繁华的聚焦点

    全球租金最贵的高级商铺一条街——曼哈顿第五大道, 南起华盛顿广场公园,北抵第142街;位处曼哈顿岛中轴线,分割东西。

    逛第五大道我最喜欢的时机,非平安夜莫属。从洛克菲勒地铁站出来,就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广场上巨大的圣诞树,挂着闪烁的彩灯。沿第五大道往北,走在曼哈顿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那些只可远观的高档商店,在圣诞节的晚上就会把所有橱窗点亮,摆上精致的珠宝,挂上华丽的服饰,投以眩目的灯光,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失了神,久久驻步在橱窗前。

    第五大道上有许多著名建筑,帝国大厦、纽约公共图书馆、洛克菲勒中心、圣帕特里克教堂都坐落其上。最著名的部分,莫过于49街到57街之间的高级购物场所,这里聚集了包括Louis Vuitton, Tiffany & Co., Gucci, Prada等从服饰到珠宝行业的世界顶级品牌,也包括Nike, Uniqlo, Tommy Hilfiger 等大众名牌服装店,可谓老少咸宜的购物天堂。

    如果算上曼哈顿上城,那么第五大道上还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索罗门·古根汉美术馆、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等着名的美术博物馆等,因此那一段街道又被称为Museum Mile(艺术馆大道)。

    然而,第五大道最初只是一道狭窄的通路。1862年,纽约一名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名流Caroline Schermerhorn Astor搬到了第五大道34街,提升了这条街道的地位,随后一些酒店在这里纷纷兴建起来。但直到20世纪,那条路段都不过是以居民住宅为主的街道。1896年,第一家商业机构——百货公司B. Altman and Company买下了第五大道34街的一角,第五大道的辉煌史便由此写下序章。到1906年,这所百货公司已经占据了34街整个街区,更在附近创造了一个高档购物区,吸引城市的新贵旧贵来这里消费。

    今天的第五大道34街,处在帝国大厦和纽约公众图书馆的对角之间,景色不错。若要完整地体验第五大道商业大街的繁荣,那么最好从这里开始旅程。不过无论怎么逛,感受大抵是一样的:世界太美好,而钱太少。

    中央公园:最美的城市公园

    这就是中央公园,位处曼哈顿上城59街与110街、第五大道与第八大道之间的巨型公园,在曼哈顿这片昂贵的土地上占据了3.41平方公里的面积

    观赏中央公园最好的角度莫过于坐在直升飞机上居高临下地俯视这片公园,这样你就会看到纽约城的一大奇迹——曼哈顿由摩天大楼构成的世界在这里仿佛被上帝留下一个脚印,过后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这就是中央公园,位处曼哈顿上城59街与110街、第五大道与第八大道之间的巨型公园,在曼哈顿这片昂贵的土地上占据了3.41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一个巨型公园建造在世界上最昂贵的土地上,合理吗?我带着惊叹和疑问,决定亲自造访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确实有超出我预料的地方。就比如那些茂密的树丛,树木品种繁多我都叫不出名字。我曾经以为,这样的树木密度已经不可能出现在城市中了,可我才刚慢跑几分钟,已经被这样不可能的密林包围了。

    又比如,那些不怕人的小动物——成片的鸽子在小路上蹦蹦跳跳地觅食,看到你跑近了,才很不情愿地挪一挪位置,连拍翅膀的动作都没有;又或者,那些在树枝间、草丛中欢快跃动的松鼠,突然就跳路边蹲着那么呆呆地看着你。倘若你手中还有一些坚果,你就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

    我不记得何时曾看过一篇文章,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城市,竟是纽约。缘因纽约人不驱赶这些小动物,现在连野狼都悄悄溜到城郊建窝。

    很多人初次到中央公园的时候,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天然公园。然而事实上,中央公园是一道名副其实的人为工程。19世纪中,纽约人口密度达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这便激发了对公共空间的渴求,中央公园的规划则应求而生。纽约人在这挖掘了两大人工湖、铺建贯通全园的步行网络、修剪草坪,还修建了广场、滑冰场、动物园。一个大型城市公园就这样被人们建设在曼哈顿之上,并一直留存至今。

    中央公园是纽约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而建立的“工具”。19世纪中,缺少便捷交通系统的纽约人居住在曼哈顿相当有限的区域,纽约城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英亩300人,城市生活变得拥挤而混乱,人们对于空间的诉求越来越强烈。1844年,一些有影响力的纽约人,如诗人William Cullen Bryant ,开始了在曼哈顿建造大型公园的倡议。1858年,纽约政府决定在上城59街到106街之间建造一座占地700英亩的公园——那就是今天的中央公园。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纽约已经不是当初的纽约,中央公园却以甚至高于建造之初的规模继续存在于拥挤的曼哈顿,并成为了纽约城的“肺”,为这个城市舒缓紧张的气氛,带来每日的活力。

    中央公园作为纽约人的一项“工具”,已经对纽约人的生活作出重大贡献、为城市制造了美好价值;中央公园的存在为繁忙的纽约城带来一片闲暇、和谐的社区,已经深深刻入纽约城的文化当中。就是在这样的互相作用下,中央公园成为了纽约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个城市的人与社会完美结合,为这个城市带来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央公园是一个城市生态规划的典范。

    那天中午,我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吃着路边餐车买来的热狗,听着不远处一群老年人陶醉地唱出略显诡异的歌声。此时我想,诚然中央公园的风光足以让人惊叹,但仅仅如此它将永远无法和黄石公园比美,也不会变得伟大。中央公园之美,源于它所创造的闲适和睦的社区。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游记

    拜访过纽约“大苹果”之城的人,大多会于感叹这座城市丰富而深厚的城市文化,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座城市文化日新月异的创造性与感染力。今天,这种文化创新能力已然成为纽约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世界各大城市角逐的利器。

    如果从设施的角度分析,纽约生命力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与这里各大博物馆是息息相关的。在纽约的心脏——曼哈顿上,有一条沿中央公园东侧纵行而过、与第五大道相衔接的街道,名为“博物馆大道”。在这条大道上坐落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数十所闻名世界的博物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要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了。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70年4月13日纽约州议会颁发一项法令,指定大都会博物馆的建立职能:“为了建立和维持城市博物馆和艺术图书馆的地位,为了鼓励和发展的美术研究和艺术在生产和自然生活的应用,为了推动重要科目的一般知识,并为此提供流行的指示和娱乐。”随后不久,大都会博物馆便在第五大道一座不算宽裕的大厦中开放了。在那以后,随着纽约的经济和文化飞速成长,博物馆亦得到不断的投资和扩建,更搬到了今天占地约180000平方米的独立场馆,座落于中央公园的绿茵包围之中。

    进入大都会博物馆,最夺人眼球的便是该馆的永久性收藏品:古埃及艺术品,包括大量木乃伊、雕刻等考古发掘,还有几座埃及建筑的仿真还原。穿过这座“法老王的世界”,馆中还有大量珍贵的欧洲油画、雕塑,以及来自亚洲、非洲的各式奇珍异宝,又或者一些不同教派: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宗教圣物。更别出心裁的是,这些藏品不仅仅是像传统博物馆一样被珍藏在室内玻璃柜中——博物馆内设有若干个笼罩在数个玻璃外墙下的广场,以便在采光更好的广阔场地中展示更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向所有人开放,而且全年不设强制购买的门票,而是接受捐赠。即使馆中的藏品数月才会更新一次,但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其中有戴着讲解器驻足在藏品前细细思考的纽约上班族,有围在老师身边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不时记录笔记的学生,也有满脸好奇的游人。但无论是谁,无不例外的共同点便是,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情感冲击和或多或少的灵感激发。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地人们向人们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这些成果毫无偏见地包容了各种民族、各种宗教的文化精髓,在我们面前聚集这些多元的文化,给予人冲击和激发。即使对于并不专精于艺术的多数人,博物馆利用巧妙的空间、色彩、结构组合,给予人独特的体验——或喜悦,或悲伤,或宁静,或澎湃的强烈情感,又因此,激发人的灵感和创意。对于一个人的激发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当这件博物馆不断地更新展览、带入新文化,又年复一年地接待相同或不同的游人,甚至和许许多多同样优秀的博物馆并列而排在一条著名的街道上,那么无疑它们将为城市源源不断地带来新鲜的文化元素,并且以此激发这个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

    帝国大厦:纽约如何驾驭自身的繁荣

    在纽约这座以摩天大楼著称的城市,有一幢至高的霸主——帝国大厦。它作为纽约最高建筑,总高度443.2米(连天线),耗资逾4000万美元,名列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历经70年风雨不倒。

    2012年1月,趁着寒假的空闲,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帝国大厦。这栋大楼作为写字楼出租,只有86层和102层向游人开放。然而在大楼落成的1931年,纽约正逢金融危机,大多办公室空置,这座“Empire State Building”便一度被称作“Empty State Building”。2009年,金融危机再度重击纽约,但今天,我们看到帝国大厦层层灯火通明,游人更似水,源源不断来。对于这一点,我是欣慰的。

    从帝国大厦之上俯瞰曼哈顿,这座大楼就像一道分水岭。往北望去,大约是纽约最叫人惊叹的景色——从帝国大厦脚下到中央公园这2.25公里之内,一座座直插云霄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每一幢都气势磅礴足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此时却全部像列兵一样肩并肩、整整齐齐地站在你眼前。虽站在帝国大厦的肩上,我却没有用阅兵官一样的眼神扫视这些建筑物的神气,因为我感觉得到,这些建筑物每一幢都是一道奇迹,而我还没有驾驭这一片奇迹的自信。

    往南望去,则是不同的光景。十几层的高楼像玩具一样伏在地面,被井字型的街道均匀地划分开来,又有一道宽阔的大路斜跨而过——这就是百老汇大道,它与第五大道交界之处,大名鼎鼎的熨斗大廈则像木楔一样镶嵌其间。只有到下城那片属于华尔街的金融世界,才重新看到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排列在曼哈顿的尽头,被笼罩在纽约港午后的阳光之下。午后纽约城的天空飘着薄薄的云,暖黄色的阳光透过这样的云层洒在纽约港平静的海面上,又折射到那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外墙上,直到整个城市都被镀上一层金边。远远的海湾中停泊着几条轮船,连起伏都没有;此时整个城市就像那平静的水面一样似睡非醒,又似乎每一刻都在活动。因为天亮的时候从高处看不到大楼的灯光,而密集的高楼又遮盖住大部分街道,很少看到车水马龙的马路或听到人群的喧闹;但是,看着这片即使居高临下地俯瞰,都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城市,我不曾怀疑每一刻有大事件在这里发生。

    我惊叹于这样的城市景观,但是更令我叹服的是,这座城市是如何驾驭了这一整片的繁荣。这个起源于大西洋荒芜小岛的城市,是经历了怎样一段传奇般的成长故事,才走到纽约的今天。因此,我不得不相信,纽约这座城市拥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这股力量成就了纽约人心的追求,成就了这片岛屿与生俱来的使命,亦成就了我们眼前的这一片奇迹。

                  
    上一篇: 农夫山泉品牌成长的轨迹
    下一篇: “销售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广东营销学会 粤ICP备12049279号-1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伴河路96号易博士大厦601室
    联系电话:020-83822311 微博: @广东营销学会微博 微信公众号:gdmarketing 邮箱:gdmarketing1983@163.com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8.0以上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By:Nzcms v3.01.01.ACCESS版本TM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Ningzhi.Net Powered|By:Nzcms v3.01.01||1711|